南方观察惠州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产业升级突围
由内容质量、互动评论、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,勋章级别越高(),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。
原标题:南方观察惠州工业园区提质增效,产业升级突围
工业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、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。改革开放之初,大量“三来一补”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爆发式增长。“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”的村级工业园,凭借着廉价的土地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,积累下珠三角工业化的“头部桶金”。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惠州,其工业园区亦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。
然而,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粗放的发展模式渐难以为继。昨天的“淘金地”,今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沼泽地”,呈现出一些“乱散小”等问题。一方面,产业低端、土地利用率低、污染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。另一方面,产业集聚形态、发展模式呈现出新趋势,对产业园区建设提出新要求。
“惠州有大大小小的园区上百个,布局分散、多而不强。”2020年初,惠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工作报告(下称“全会报告”)直言不讳地指出“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,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,发展难以持续。”彼时,惠州工业园区的土地产出率远不及佛山、东莞等城市。
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,惠州于2020年5月出台《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》。按照“千亿园区、万亿产业”的目标,惠州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,为惠州打造“2+1”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。
纵观中外工业经济取得大发展的地区,大都依托工业园区,也走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历程。如苏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个、省级开发区6个,创造全市70%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、80%以上的工业总产值。围绕“提质增效”这一主线,惠州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工业格局重塑。
在宏伟的蓝图下,惠州工业园区走上提质增效之路:一方面,优化提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(惠州)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;另一方面,7个县区打造各具特色、主导产业鲜明的千亿级工业园区,即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(东江湾千亿产业园)、惠阳(象岭)智慧科技产业园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、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、龙门大健康产业园、大亚湾新兴产业园、广东(仲恺)人工智能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。
“提质增效”,这意味着要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率。从这两年的实践可见,惠州从追求经济总量指标的“规模速度型”,向追求发展效益的“质量效率型”转变,从营商环境、项目管理、产业选择等方面发力,高标准、高规格布局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。
这两年,惠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,形成了一套有效推动园区规划建设的政策体系。同时,惠州集中将土地指标、资金、砂石等资源向园区倾斜,坚持70%以上年度计划指标用于保障工业实体经济。各职能部门积极破瓶颈、解难题,各县区结合特色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,掀起了新一轮抓项目、扩投资、促发展的热潮。
春华秋实,岁物丰成。2021年,大亚湾石化区连续三年位列“中国化工园区30强”头部,仲恺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超高清视频显示特色园区,成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核心引擎。中韩(惠州)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161宗,总投资1821亿元;已动工106宗、竣工投产28宗。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,累计引进项目8宗,总投资107.7亿元。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两年来新签约项目212宗,新开工196宗,新投产93宗……
一组组、一串串骄人的数字,见证着惠州上下的攻坚克难、砥砺奋进,折射着惠州的经济蝶变。数据显示,2021年,“3+7”工业园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25亿元,同比增长28.6%;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.6亿元,同比增长14.2%。其中,7个千亿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90.6亿元,同比增长26%;实现工业增加值348.4亿元,同比增长17.8%。
“以前,我们看好惠州的区位优势,现在更看好惠州的营商环境、产业前景。”在走访中,多家企业向笔者表示,政府的暖心服务给了企业前所未有的获得感,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。
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持续推进“3+7”工业园区提质增效。当前,惠州正在加快园区道路、管网、环保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。同时强化产业链招商,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“链主”企业和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集群生态。
在惠州“3+7”工业园区里,一批批优质项目不断落地,一条条交通道路不断打通,一个个创新平台不断建设,一名名人才前来创新创业,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激荡。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版权声明: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