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会长张一平:从“产城人”转向“人城产”
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,依托高质量产业园区运营服务优势,中集产城前瞻布局,以全国名列前茅的产城运营实力,于广东(仲恺)人工智能产业园,打造惠州·仲恺中集智谷。
对于主阵地——惠州,中集产城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?产城发展平台与传统地产开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?专业的产城平台又是如何促进城市招引的?
《首席访谈》对话相关负责人,挖掘中集产城打造新型产业园区背后的运营理念与思考……
【首席访谈】:中集产城未来在惠州的发展规划是什么?集团对惠州又有怎样的期待?
【张一平】:中集产城把大湾区和长三角作为两个主战场,包括近期市委市政府也都非常关注惠州的产业发展,所以我们从2020年进入仲恺以来,我们在仲恺已经连续拿了两个项目。
下一步我们希望在惠城,在博罗,在其他区域能够帮助当地政府一起引进一些实实在在的,符合惠州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企业进来。因为我们中集产城有一个“3年20城”的计划,惠州应该是我们的一个主战区。
而且为了把惠州这个阵地做好,我们中集产城在去年年底专门设立了一个惠州的城市合伙人公司。用我们禹总裁的话来讲,“伟大的事业要吸引伟大的人才,必须要有伟大的制度”。所以城市合伙人制度,应该是我们中集产城通过这几年的摸索,大家找到的一条路子。
因为做产城融合不容易,如果说把它比做是一个赛道的话,跟传统的房地产,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所以目前我们产城就两家公司是推行城市合伙人制度的,一个是我们惠州的城市公司,一个是佛山的城市公司。那么我作为城市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也是兼任董事长,跟我们的团队也在排一些计划,比如3到5年的计划。希望是在产城融合领域里,我们是要做惠州当地的头部企业,从具体数据来讲,现在一个园区建筑面积大概是30万到50万平方米。
我们按照一年做一到两个园区来讲,我们争取到五年的时候,我们能做到十个以上的园区。从建筑规模来讲,估计可以达到400万平米以上。入园企业按照目前我们智谷和智城的这两个项目来推算,大概有八百到一千家企业。我想在产城领域里面,我们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。
“我们产业圈层的打造,我们的运营服务能力,其实是在练内功、耐力,你还得有毅力。”
【首席访谈】:那是相当重要的主力军了。其实您刚刚也谈到了——新赛道,作为专业的产城运营平台公司,中集产城跟传统的地产开发有怎样的区别?
【张一平】:这个问题用我的亲身经历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吧。实际上我做了30年的传统房地产,我一直觉得这个行业其实发展得不是太好。从2015年开始,我就转到了产业园区这个领域,实际上谈不上有太多的高见和经验。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,我们这个赛道跟原来的传统的房地产赛道,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不同,我从这三个维度来讲。
传统的房地产我把他当作是短跑,就像我们短跑的全国冠军、亚洲冠军——苏炳添,他要讲爆发力,要讲速度。我们产城融合跟它相比,我把它比喻为长跑,比如马拉松首先要有耐力,刚才我讲的我们的产业圈层的打造,我们的运营服务能力,其实是在练内功、耐力,你还得有毅力。因为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,也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,但是你这个方向定了,决心下了,那么你就是不能动摇的。一个是短跑,一个是长跑。
第二个维度是,我觉得传统的房地产是一个to C的一个生意,主要是对C端客户的,但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它是to B的,其实B里面还有C。因为现在我接触过有些企业,我跟老板开个玩笑“这个企业是你的吧?我说有件事你说的不一定算,我说你要搬家,你说的不一定算”,有的企业家没听明白。因为我们有很多血的教训,就是把企业引进来了,结果待了半年、一年跑了。为什么跑?有些老板讲:“你这个地方生活不便利,配套不全,我新员工找不到,老员工不断地流失,没办法,我走了,所以我们做的这个生意也是比较难的。”它首先要考虑B端客户的需求,还得考虑C端客户的需求,但是传统的房地产,你只对C,这是第二个维度。
第三个维度是,我把传统的房地产比作是——资产买卖的逻辑。我把房子盖了我把它卖了,后面很多事情,这个房价跌了升了,工程质量好与不好,剩下的东西基本上你就不管了。但是现在我们做园区,我们有不少的物业,我们是持有的,我们是资产运营的逻辑,而且资产买卖的逻辑和资产运营的逻辑,它有底层逻辑上的不同。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不少传统的房地产企业说要转型,传统的房地产不好做了,我们也去做产业园区了,结果做着做着就半途而废,所以这里面逻辑不一样,难度也不一样,有很多认知也不一样。所以我觉得做传统房地产的同行想转型过来做,其实是要三思的,你要对它内在的一些东西,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和充分的一个思想准备。
关于传统房地产和产城融合,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,但就是把这两个不同的范畴里面的两件事做一个对比。
【首席访谈】:很形象,而且确实有本质的区别,就像您说的,销售资产和资产价值的长线运营,它是完全不同的逻辑,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。
【张一平】:也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,就是关于做产业园这种平台公司的认知。这块实际上,我们跟地方政府打交道,政府关心的会比较多。因为前几年确实有不少企业挂羊头卖狗肉,然后把当地政府搞得也很被动,留了一地鸡毛。作为政府来讲,它肯定是想实实在在引进一些产业的,实际上产业就是企业。
政府一般都希望一些头部企业能够到当地来,起到一些带动作用来给地方的经济发展来做贡献。但是我经常说一句话,头部企业就好比是森林里面的大树,你把一棵大树从甲地方移到乙地方去,甲地方就没了。另外这个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,政府可以去关注一些可以独立拿地的企业,但是这些企业的数量、资源是有限的。
我们现在这个孵化器里面的一些初创型的企业、中小微企业、腰部企业,步入到政府的招商引资范围里面,这企业怎么办,他不重要吗?一个森林里面不可能全是大树,所以我觉得政府应该要一分为二去看这个问题,政府也不是万能的,也不是全能的。头部企业以外的腰部企业、中小微企业、初创型企业,就应该有这些平台公司去做。
一个真正做产城融合的平台需要具备哪些维度?实际上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摸索,我们觉得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维度,头部个就是要品牌背书。像我们中集产城,有中集集团给我们做背书,中集集团是用实业来做支撑的。
第二个要有资本。有些物业可以销售的你可以去销售。对自已持有的物业要有资本实力,有资金实力。如果现炒现卖的,这种企业真做也难。第三个一定要有资源。为什么刚才我讲到,我们要花那么多的代价去打造这个产业生态圈,我就是要培养我们很多的凤凰跟着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落户。第四个维度是要有能力,招商运营方面的能力。第五个蕞近我们悟出来的一条,这个品牌一定要有长期主义思想。如果没有长期主义思想,真做那也是假的,所以,真正的平台应该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维度。
【首席访谈】:比如说我是一个想去扩大生产的企业,我原来在深圳或者东莞,我的事业也做得很好,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,看到惠州的机遇也不错,我来到中集的产城园区,我有哪些不一样的获得感,能不能就企业的获得感与产权这一块,给我们讲一讲?
【张一平】:那么就这个问题讲讲这个产权分割的事。实际上这个问题对政府来讲,也是很敏感的。政府担心你做成传统的房地产,把厂房盖了以后把它卖了,然后拍屁股走人。我觉得政府这个担忧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蕞近大家可能在媒体上也看到,我们东莞有一个园区,我们头部批入园的企业拿到了红本,拿到了这个产权分割证。现在租赁型的物业,他面临着一个租金的不确定性,每年要涨,弄得企业有后顾之忧。另外,从企业的融资和上市的需求来讲,它如果没有自己的一些固定资产,其实对企业融资与发展,也是不利的。所以这方面也是企业的一些实实在在的诉求与后顾之忧。
刚才提到东莞这个园区,他们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——有条件的分割转让。政府可以给企业规定:达到了设定的条件,我给你分割,达不到你不能分割。不能一刀切,说能分的就分,不能分的就不能分。所以这一块,我觉得还得要一些科学的方法,或者说有些创新的思维来解决政府的担忧,同时也解决我们入园企业的担忧。
那么东莞约定的转让条件是怎样的呢?一个是产值。企业是不是来投资?产值达没达到?税收达没达到?或者说要求你行业的符合度,比如说我这个园区是要做电子信息的产业,或者说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产业,那么你企业是不是跟这些方面做吻合的?比如还有环保的要求,我这个地方可能在环保方面有很多要求,你的企业不符合我的要求也跑进来了?所以说它的转让条件应该有若干个维度。
每个园区不一样,每个政府所在地也不一样,要求不一样。所以大家应该商量着来。因为大家的初心都是真正来这里做产业的,政府也想要真正的产业进来。如果说大家初心是一致的,那么我觉得有些约定就不能设置太大的障碍。除非这里面有欺骗、蒙蔽的成分,可能会达不到一致的意见。如果说大家都是真心的,我觉得一定会有好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。
【首席访谈】:近几年惠州上升和变化很快,在湾区城市里面尤其在深圳都市圈,它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城市可建设的发展空间非常大,您对惠州未来的城市样貌和城市生活抱以怎样的期待?
【张一平】:我们以前一直讲“产城人”,讲一个城市的发展,咱们首先讲“产”,然后再来讲“城”,再来讲“人”。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的规律,或者说是一个理念。
每一个城市实际上都是有它个性的东西的。我觉得从惠州这个角度来讲,一方面,它有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,也是大湾区里面的一个核心城市群的中心位置,它又与香港跟深圳相邻。
另外,相对来说,惠州的生态环境与交通各方面是不错的,包括惠州深厚的人文。还有惠州在电子信息、石化油传统的产业基础,特别是新一届的市委市政府对惠州的定位,对惠州未来的发展,包括在产业发展这个方面,思路也越来越清晰。
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讲,我觉得这些方面都很好。但是我觉得,在城市发展里面,应该把刚才我讲的“产城人”,把它倒过来,叫“人城产”。我觉得首先要想方设法把人引进来,要营造一个让人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环境。要引得进人才,还得要留得住人才,这个才算成功。引进来又跑掉了不算成功,所以我想的是围绕着“人”多做文章,其实就是衣食住行这些方面,解决人的一些基本需求。
还有一个,刚才讲到的“人城产”,“城”实际上就是配套。比如说商业配套,教育配套,文化设施配套,医疗资源配套……其实这就是一个“城”。
另外,我建议要做若干个产业集群。比如惠州下面有很多区,区下面还有县。每个区县根据他们自身的一些条件,要做一些产业规划。这个也是我经常说的“一个地方不是说什么产业它都能做得成”。
这一块我觉得还要做一些梳理。比如惠城区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会有些短板,那么我们扬长避短,思考究竟是做什么产业比较好。比如仲恺有非常好的产业发展基础,但是原来可能是不分类的,经过近三十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,其实也要梳理一下,看看有哪些是可以继续把它做大做强,有哪些是可以转移的。
政府其实也要梳理,做一些产业规划。根据产业规划,来分析这类产业里面的人关注哪些方面,然后我们根据这些人的需求来做配套,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到这里来、并且留下来的环境。
所以总体来讲,我觉得要把人放在头部位,叫“人城产 ”,确确实实要把产业的人当做是我们服务的一个中心,把他服务好了,让他有满足感了,“人”来了以后,我想产业一定跟着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版权声明: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